杜华华,女,1978年生,博士,浙江大学副研究员、求是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6年在浙江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8年在浙江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站后就职于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期间2009-201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进行学术访问,2012-201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Medical School)进行学术访问。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免疫的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农业部948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等项目10余项,并作为骨干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度,第十一)、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度,第七)和大北农科技成果二等奖(2015年度,第六)各1项。入选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是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目前为Front in Microbiology、Scitific Report、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PLOS One、Aquaculture、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等10余种国际期刊特邀审稿专家。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0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获得农学博士学位,并于2010年至今在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工作;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进行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猪的营养与肠道健康、免疫功能,以及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
近五年,主持、主研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参编著作和教材3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和CSCD收录的杂志(如《Frontiers in Immunology》、《动物营养学报》等)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以第一发明人获专利2项;主持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成都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1项,主研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农业大学优秀博士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世界家禽协会会员。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留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现为《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Frontiers in Physiology》等SCI收录杂志编委。
近十年主要从事猪肠道微生态营养方面的研究,系统探索了日粮纤维、肠道微生物群,及猪的代谢和肠道健康的互作机制。近5年主持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获国家专利3项;参编专著和国家级教材2部;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动物营养与微生物相关的学术会议并做专家报告。
副教授,研究方向是肠道菌群与黏膜屏障互作机制。2009年获南京农业大学预防兽医系博士学位。依据减少抗生素使用和绿色健康养殖为主旨,以保障动物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肠道菌群(益生菌)角度开展维护畜禽肠道健康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和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Frontiers In Immunology、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和Veterinary 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获F1000Prime收录并推荐;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3项。获2017年全国高校农林类专业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主编高等农林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教程》(第2版)。
博士,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讲师,长期从事猪肠道微生物及肠道健康等方面的研究;本硕博就读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预防兽医学博士。主持参加省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发明专利2项,参编学术著作1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论文12篇,分别在FASEB Journal(TOP期刊)和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5篇(均位JCR2区,累计影响因子21.5),最高影响因子5.6。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ApplMicrobiolBiotechnol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专家。